大同招聘网新闻,大同招聘网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大同人才网 >> 大同招聘网资讯 >> 大同新闻 >> 张连印:一位将军与荒山的生死契约
张连印:一位将军与荒山的生死契约
2025-05-25|资讯来源: 大同人才网|查看: 136

在漫长的时光中,总有一些人的生命轨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后来者的道路,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与力量。

  5月23日,距离“时代楷模”张连印将军离世已一年有余。在清风林迎来绿树成荫的时节,他的名字出现在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光荣榜单上。这份荣誉,恰似他亲手种下的百万林木,经过时间的淬炼,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生命之光。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左云县,一路天高云淡,时不时能看到成片的树林,映着远山、长城,处处透出塞上的豪迈。

  当车行驶到张家场乡张家场村十里河河滩处,遇到了张连印将军的儿子张晓斌正在植树。只见他将袖口卷至小臂,躬身握住铁锹,手背暴起的青筋随着铲动的节奏而起伏,帆布手套磨出的月牙形缺口格外显眼。恍惚间,仿佛让人又看到了老将军的身影。

  “欢迎,欢迎。”当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若有所思,“父亲他……”喉结滚动两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旧军装的边角,仿佛有好多话要讲,但还是忍了回去,将我们带到了将军台。

  只见绵延数公里的土地上,一棵棵樟子松、云杉都“站”成了士兵的姿态。远处一棵巨大的松树枝干垂了下来,仿佛卸下将星的老兵,正在用布满枪茧的手掌丈量着大地的肌理。

  看着眼前无边无际的林海,张连印将军光辉的一生好像就在眼前……

  回忆——

  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张连印出生在1945年,从小跟着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过世后,热心的村民们不时接济他,还帮衬着让他上了中学。1964年,乡亲们把他扶上高头大马送去参军,一遍遍地叮嘱他要争气,到部队好好干。

  乡亲们的话牢牢刻在他的脑海里,从士兵干起,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集团军副军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40年的军旅生涯,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5月,退休后的张连印下定决心——回乡,种树!他带着妻子回到村里,来到村后的荒山。

  经过反复考察研究,他决定承包村后的3000亩荒山,并作出庄重承诺: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修路、通电、打井、修渠……从2004年春季开始,他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了十几间平房安营扎寨,铺开了自己的“第二战场”。

  期间,他总是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但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第一场“战役”的失败,让他领悟到植树也要“一专多能”,既要当好指挥员、战斗员,更要当好工程师、技术员。于是,他订阅了《国土绿化》《中国绿色时报》等10多种报刊,外出考察学习、请教技术专家,先后20多次到省、市、县林业部门进行咨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与土壤的植树方法。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2005年春天,他毅然带着植树队伍上山从头再来。整地、挖坑、植树……这一年,树木成活率上升到95%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千亩荒山秃岭披上新绿,以往多年看不到的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2007年7月,张家场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为了大面积植树造林,张连印又改造沙滩、平整土地,建设了300亩苗木基地,培育了樟子松、油松、杜松、云杉等优种树苗20多个品种。

  2011年,张连印被检查出身患肺癌。他冷静面对,接受科学治疗,第二年开春,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回到了造林一线。2014年,他又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那时的他依然没有畏惧退缩,接受治疗后又回到家乡继续圆着“绿色梦”。

  2024年3月10日,初春的白羊大地上,松涛裹着白露在群山间呜咽,这位赢得了“新时代的甘祖昌”和“穿军装的杨善洲”美誉的老人合上了双眼,化作百万青松中的一棵,完成了那份与荒山签下的生死契约。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至此,张连印将军将他对家乡的爱变成了春泥和根系。那双常含泪水的眼睛,也早已化作树梢上的露珠,日复一日凝望着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

  传承——

  现如今,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经把千亩荒山装点成了林海,那些深深扎入地底的根系,也编织成跨越生死的纽带。

  “对于父亲,我觉得很愧疚,作为儿子,我对他照顾得太少了。”张晓斌还是打开了话匣子。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他告诉记者,2015年,他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背起行囊回到家乡投身绿色事业。也是从那时起,父子俩携手并肩,在荒山上书写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奋斗篇章。

  “父亲的音容笑貌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他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鼓舞我前进。我要像父亲那样,在这里扎下根,继承他的遗愿,传承他的作风,让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人更富。”张晓斌说起话来声音洪亮、铿锵有力。

  而今,他不仅延续着父亲植树造林的事业,更以经济林为抓手,在苗木基地周围种植了鸡心果、梨树、西梅树等160余棵,还规划发展林下经济,力争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明媚的阳光下,百万棵树木的影子与新一代治沙人的身影交织重叠,这场始于将军铁锹的绿色长征,正由他的儿子续写着更加璀璨的篇章。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张连印将军的事迹,依然能激发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感动,为我们提供前行的动力。”在清风林党性教育展室,记者恰巧遇到了张家场乡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正在参观学习。左云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正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讲述老将军的故事。

  “沙盘里立牌子的31个植树点,都有老将军的足迹。”“有幸与张连印将军结缘,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奋斗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也因此成为将军精神的义务宣传员、生活后勤的保障员、绿化事业的助理员。”“我会继续把张连印将军的故事讲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伴随着这位退休老部长讲解的不断深入,几位女同志的眼睛已经开始泛红。该卫生院院长张泽男告诉记者,张连印将军扎根荒山、带病植树的坚守,让大家看到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作为基层医务人员,他们将传承老将军的奉献精神,像他守护山林一样守护好群众的健康。

  延续——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一枚“时代楷模”的奖章,镌刻着初心故事、奋斗故事、追梦故事……而现在,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又加码了勋章的重量。张连印将军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道德的力量是无声的,却是最能触动人心的。

  左云县张家场乡选调生屈嘉锡就是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村里,捧起了乡村振兴的接力棒。

  说起她与张连印的缘分,还要追溯到童年时期。10岁那年,母亲为屈嘉锡讲述了张连印种树的故事,在她幼小的心里悄然埋下了敬佩的种子。到了初中,她亲眼见到刚做完右部肺叶切除手术的张连印,即便身体虚弱,仍坚持到现场指导植树。

  2015年的一场特殊培训,更成为她心中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当时,突发疝气的张连印挂着疝气袋,步履蹒跚地坚持上山,只为不辜负村民们的期待。“他佝偻着身子说‘让乡亲们久等了’,可授课时却全神贯注。”回忆起这一幕,屈嘉锡眼眶泛红。

  “我要把张爷爷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张家场村的明天更美好。”从曾经的聆听者,到如今的践行者,屈嘉锡,这位26岁的基层干部正用实际行动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广袤的田野上延续下去。

  与屈嘉锡一样,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赵婧也表达了对张连印将军的敬佩之情。

  “那天阳光正好,我看见老将军双手紧紧抱着小树苗,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在呵护自己的孩子。”赵婧回忆道,在北梁上植树的经历,让她难以忘怀。从挖坑、放苗,到填土、浇水,每一个环节他都做得特别认真。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虽然年纪大了,可干起活儿来比年轻人还有精力。

  “我会继续以老将军为榜样,以后辈之名,向前辈致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让张家场村变得越来越好。” 赵婧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长风掠过林海,掀起松涛阵阵。张连印将军走了,却留下了生命最壮美的样子。

  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突然想起了《风骨化绿树 精神立青山——人民日报记者眼中的张连印》一文中写道:这正是半生戎马献给国家,半生种树献给家乡。这样的人生,何其伟大!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他在这世间留下的痕迹会让人牢记。只要绿树在,老将军的精神就在。

  想起了左云县第一中学161班学生宋昕瑞的作文《念将军》中写道:万里苍翠平地起,家乡的发展离不开你。敬爱的爷爷虽不在身旁,您的精神却永驻心房。

  也想起了一位网友的留言:黄土记得所有向绿而生的人。在时间的无垠旷野上,张连印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植树者,而是化作了一粒永恒的种子。当春风吹过清风林时,你会发现,每棵挺立的树都是他的化身,每片舒展的树叶仿佛都在说,有些人的生命终结处,不正是千万人精神的起点吗?


最新资讯
微信分享
大同招聘网保安招聘大同招聘网司机招聘大同招聘网会计招聘
大同云冈区大同开发区大同招聘网山西博才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手机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