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市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城市的文化繁荣与否,决定着持续发展软实力的强弱。做大做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一个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大课题,也是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重要环节。
那么,我市文化人才队伍现状如何?是否为我市建设文化强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如何加强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大同发展的“软实力”?近日,市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就我市文化人才资源的利用、整合和开发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刚刚结束的市政协十三届十四次常委会上,市政协常委、委员和应邀参会的我市文化界代表针对我市文化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及传承不继、后劲乏力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现状 :进步不小,问题不少
目前,从狭义文化范畴来看,我市现有文化单位和文化类协会、学会98个,各类专业人才和注册会员14208人,分布在理论、新闻、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电视、考古、民间文艺、历史研究等领域。上述文化从业人员中,有国家级协会、学会会员213人,省级协会、学会会员1711人;国家级获奖人员150多人,省级获奖人员500多人,各专业领军人物100多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名,省级“非遗”传承人27名,市级“非遗”传承人69名。
多年以来,我市文化工作者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创作了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代表,比如,在文学方面,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祥夫,有“赵树理文学奖”获得者马骏;戏剧文艺方面,有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杜玉梅、张彩萍,有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柴京云、柴京海等。在剪纸、折纸、泥塑、雕刻、刺绣等民间工艺方面,我市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市各艺术门类共获得国际国内奖项上百个。
虽然我市文化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没有明确的主体方向,缺乏总体规划。对文化人才队伍工作缺少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没有真正把文化人才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各种文化团体“放任自流”,一盘散沙,聚不起合力,形不成规模效应,即使特色品牌也无法做大做强。
二是文化人才分散,没有攥成“拳头”打出去。全市各种文化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看起来门类齐全,但各自分散,各自为阵,重复设置现象突出。相同行业成立多个协会,互不交流;相近的协会互不合作,难以形成集合效应。艺术人才青黄不接,总体还处于“空白”阶段。
三是领军人物领军难,优秀人才不断流失。我市文化人才队伍高端人才年龄偏大,文学创作、新闻、历史研究的骨干基本是中老年龄段人才,艺术院团骨干力量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要搞大型艺术生产,还得到处请人。与此同时,因受职称评聘、身份确认、工资待遇、工作平台等影响,一些文学、新闻、书画等方面的人才纷纷向外寻求合作和“知音”,一些艺术院团的“台柱子”、音乐人、指挥家、艺术表演家等,纷纷流入到北京、南京、济南、太原这些大城市,寻求发展空间。
四是文化作品缺乏展示平台,群众参与度不高,社会气氛不浓。全市每年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达几十个,由于没有固定展示文化活动的场所,再加上缺乏高水平的策划和包装,缺少有效的市场化运作,缺乏公共的、固定的、长期的、经济的文化活动场所,大多数群众参与度不高,对外影响力不大,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五是体制机制不健全,文化人才队伍缺少活力。一方面,文化事业单位缺少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用人方面是进也难、出也难。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也难以使优秀文化人才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影响了文化人才队伍的稳定。另一方面,扶持配套政策滞后。由于文化投入相对偏少,文化单位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状态。同时,文化投融资体系也不健全,大量的社会资金尚未顺利进入文化领域,特别是企业捧文化、顶文化、办文化,没有形成时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六是宣传力度不够,文化人才“墙里开花墙外香”。许多优秀文化人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一现象不仅造成文化人才的浪费,还压抑了现有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无意中忽视了他们的社会价值。
建议: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第一、明确主体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政府部门要加快制定我市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思路,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要加强组织领导,打好文化人才资源整合“组合拳”。特别是要牵头整合我市文化人才资源,形成全市文化人才的工作网络和整体合力。建议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和“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尽快制定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定期研究、切实解决;组织文化专家参与政府文化政策、规划的制订,为政府重大文化决策发挥咨询、论证和参谋作用。同时要建立各类文化人才信息库和文化人才评价机制,让我市尽快拥有一个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文化人才群体。
第二、实施大同文化名人培养和文化名家引进工程、领军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工程等“四大工程”,加快文化领军人才、重点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譬如开展全市文化名人评选活动,大力培养推介大同本土文化名人,扩大我市文化名人的知名度;引进国家和省级文化名家以及荣获国家级最高文化类奖项者到大同设立工作室或创业,充分开发利用大同的“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回采率”;加强对善于开拓文化领域的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业务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等,尽快培养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年轻队伍。
第三、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政府部门应牵头成立必要的研究指导机构,加大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要突出重点,发展独具个性的文化产品,用新奇性、情感性的特色文化产品占领市场,不断提高我市的文化品位和对外影响。要强化市场运作,使精神产品变为畅销热门商品,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如将群众文化活动与“大同数来宝”、二人台、“非遗”剧种等结合起来,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为娱乐演出产业链推波助澜。要以繁荣和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积极发展市区内的文化园、文化广角、文化点,带动广场文化、马路文化、社区文化等各项群众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第四、创新文化人才发展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上,应设立“大同文化杰出贡献奖”,奖励在文学艺术、人文社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经营管理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同时,研究探索通过建立“文化产业的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上,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特别是要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流动,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业绩提供舞台。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重视文化人才的氛围。特别是要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舆论氛围。
“有了文化人才的激情迸发,就有了大同发展的软实力”,在总结市政协十三届十四次常委会时,市政协主席柴树彬用一句话精辟地概况了市政协常委、委员和文化界代表们大会发言的要义
- 温馨提示:以上政协建言整合优化文化人才资源发展大同软实力的资讯来自大同人才网(大同招聘网地区找工作,发布招聘信息的大同招聘网,大同招聘会,大同人才招聘网,大同人事人才网,大同人事网招聘网站),每天更新大同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本内容地址:http://www.dtzpw.com/news/newsdetail-5422.html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