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职位
- 热门地点
- 地区招聘
记者昨日从市救助服务中心获悉,近年来,为确保长期滞留在该中心的流浪人员能够与普通公民一样正常享有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权益,该中心积极与公安部门协调,全力为流浪人员办理落户事宜。截至目前,已为76名流浪人员成功解决“身份”问题,并进行了妥善安置。
“被救助的流浪人员中,一些人员由于存在智力缺陷或精神疾患等状况,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身份信息,因而长期滞留在救助中心,成了所谓的‘黑户’。正因为缺少户籍这一关键身份标识,这些本应被纳入社会救助范畴的人员却无法享受到国家的兜底保障政策。”市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为了赋予他们法律意义上应有的公民身份,在公安户籍部门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下,2021年6月,首批61名流浪人员顺利完成了集中落户手续。为彰显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这些流浪人员的新户籍姓氏统一为魏,且第二个字均为“同”字。
魏同森是首批集体落户人员中的一员。2008年8月25日晚,当时露宿街头且怀有身孕的她被公安民警送至市救助服务中心接受救助,3天后顺利产下一名男婴。然而,由于魏同森疑似患有精神障碍,无法提供包括姓名、籍贯、家庭住址等基本身份信息,致使她和孩子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无户籍状态。如今,随着户口问题的解决,魏同森母子终于能够享受到医疗、低保等社会救助及各项社会福利政策。目前,魏同森正在市六医院接受住院治疗,而她的儿子自出生后便一直寄养在云州区散岔村,如今已上初中,与同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我市一家养老院里,2018年被救助的流浪人员魏同国正在安享自己的晚年生活。由于患有精神障碍,他已经记不起任何关于自己身世的信息,但如今安稳幸福的生活环境,让他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
据了解,如今,市救助服务中心针对流浪人员落户工作已构建起一套规范、成熟的流程,并转入常态化运行。即流浪人员在进入该中心接受救助后的7个工作日内,若其身份信息仍未查明,该中心将及时报请公安部门采集其DNA信息。公安部门在确认其无涉拐、无犯罪等情况以及不存在户籍登记后,将该人员的DNA信息录入数据库。若在一个月内依旧未能查明其身份信息,救助中心则会报请公安部门启动户籍登记申请程序。最终,在3个月内完成落户信息的全部办理流程,并提请市民政局对其进行妥善安置。
灵丘县50余名干部职工成为持证红十字救护员
日前,灵丘县举办首个机关干部应急救护能力提升及救护培训班,来自县直机关单位的50余名干部 ...
让黄土高原的蔬菜香飘世界
他放弃北京体制内的“铁饭碗”,回乡直面蔬菜烂在地里的痛心场景;他用国际认证“叩开”欧美市 ...
中车大同公司联合科创基地揭牌
近日,中车大同公司张志和工作室转向架分厂党委联合科创基地(以下简称“联合科创基地”)揭牌 ...
平城区环卫集中清理古城街巷油渍顽疾
为进一步优化古城环境卫生品质,提升市民和游客出行体验,日前,平城区环卫服务中心抽调骨干力 ...
大同市上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为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近日,根据我省有关通知要求,经市政府批准,市民政局和市财 ...